“大家看我手中的这个鲁班锁,几个独立的木块,因榫卯的巧妙咬合,构成牢不可破的整体……这不仅仅是建筑的技巧,更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合’的追求。‘合’一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特征。‘合’之力,‘合’之美,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这是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吴怡萱在“学好概论金教材 青春托举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上的开场。


近日,由国家民委主办,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协办,太阳城娱乐承办的“学好概论金教材 青春托举中国梦”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决赛成功举办,吴怡萱以《榫卯相契处 共话“合”之美》为题,从个人实践经历出发,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内容,生动诠释全民族共同抗争的壮阔图景,最终荣获本科院校组一等奖。

“每次修改演讲稿,都像在寻找最合适的榫卯结构。”吴怡萱这样形容自己的备赛过程。这把“无形的鲁班锁”里,锁着她从东北黑土地走到新疆和田沙漠的实践故事,也锁着民大学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理解。

高中时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担任讲解员的经历,给吴怡萱留下了深刻印记。“那时我总在思考,积贫积弱的中国靠什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这个未解的疑问,直到她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今年五月,她带着课本中的思考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她和伙伴们扎下草方格防风固沙,亲身感受人与自然抗争的坚韧;在“问勇路”上,她与当地小学生一起祭奠英烈,聆听着各民族共同守护家园的故事。

吴怡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扎草方格

吴怡萱及团队成员同当地小学生在“问勇路”祭奠英烈
东北家乡的记忆、大学课堂的启迪、西北边疆的实践,在她心中交织融合。那些书本上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与共”的理念,在鲜活的生活场景中变得生动而具体。这段行走的经历,成为了她演讲中最具说服力的“活教材”。她在讲稿中提到:“哪怕相隔万里,新疆与东北,如同‘榫卯’中紧密咬合的构件,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共同迸发‘合’的惊人伟力。”

吴怡萱参加初赛
比赛结束后,回忆起这段备赛经历,吴怡萱说:“在民大这个‘生长的共同体’里,我对‘合’的体悟日益深刻”。当看到课堂讨论中思想的火花碰撞,看到同学们奔赴祖国各地实践的身影,她明白,民大人身上那种将“小我”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我”的自觉,都在诠释着“合”的力量。
这份感悟,也支撑她在修改十几版稿件时耐住性子逐字打磨,在深夜背词卡壳时重新拾起信心。“毫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我连做梦都在背词,有时半夜惊醒,脑子里都会闪过某段演讲词的停顿节奏,早上一睁眼,就抓起枕边的稿件反复默念,直到口腔肌肉形成‘条件反射’”,吴怡萱回忆道。

而成功的奖杯,最终也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正如她所说:“师长们的支持,众人同心的协作,也是‘合’的力量最鲜活的注脚。”
指导老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陈丽明说:“在指导吴怡萱同学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会鼓励她将概论教材的核心要义具像化,通过课堂所学+民大实践+个人体悟,讲好身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怡萱能够获奖,是她个人努力的成果,更是学校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然结果。”
指导老师、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钧说:“近年来,学校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与阵地,成功孵化培育出一批精品思政品牌项目,育人成效持续提升。在学校这个‘生长的共同体’里,怡萱的精彩绽放,正是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效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