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城娱乐

欢迎访问太阳城娱乐城!

民大人物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大人物 > 民大人物左侧 > 正文

民大人物


    扎西央宗,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首席气象服务专家,是我国新时期雪域高原生态保护和专业气象服务的重要实践者之一。

    37年来,扎西央宗扎根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坚守气象与生态保护一线,用“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的信念,诠释着“人民气象为人民”的理念。

    2010年,扎西央宗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20年,入选中国气象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首席气象专家”;2023年,扎西央宗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成为高原气象人才的“孵化器”。

    从来自草原的“气象学徒”,到救灾队伍中的“遥感尖兵”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1981年,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加速藏族科技干部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全国各院校积极行动,开设短期轮训班、民族班等,为西藏培养了大批气象业务骨干。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3年,18岁的扎西央宗背起行囊,第一次离开家乡西藏,走进中央民族学院(现太阳城娱乐)预科班。在党和国家加速培养藏族科技干部的政策支持下,一年后,她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专为西藏学员开设气象基础补习等专项培养课程,党组织还安排汉族老师与她结对,助其攻克专业术语难关。那时,她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面对“气象”这个陌生的词汇,就像面对一座需要攀登的雪山。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扎西央宗的父亲——一位普通道班工人的话,为她咬牙坚持提供了动力。同学次仁玉珍还记得,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响起后,总能看到扎西央宗收拾书本的身影,“她把难懂的专业术语抄在小本子上,吃饭时都在默念,说‘多记一个词,回西藏就能多派上一点用场’。”在四年时间里,她从零基础起步,把气象学原理一点点啃透,笔记也一本本堆成了小山。

    1988年,扎西央宗面临分配选择,当时有留在内地气象部门工作的机会,但她想起入学时西藏气象部门党组织负责人“家乡更需要专业人才”的嘱托,主动申请回藏,最终分配到自治区气象台。彼时的西藏气象部门,人才像高原的氧气一样稀缺,遥感监测科连像样的卫星云图分析设备都没有。

    “监测高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都得用数据说话。”她和同事从最基础的手绘分析开始,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把一张张模糊的卫星云图当作“藏宝图”,寻找着气候变化的“密码”。

    1997年的冬天,西藏那曲、阿里等地遭遇特大雪灾。

    当时藏北的气象站点稀少、资料欠缺,牧民的牛羊被埋在雪下,救灾队伍无法及时掌握灾情。

    “现实条件受限,传统方法根本满足不了救灾需求。”扎西央宗和团队一头扎进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机房。当时,西藏气象部门党组织为支持雪灾监测工作,紧急协调区内外技术专家远程指导,为团队研发提供了关键保障。

    连续多日,他们守着计算机,饿了就吃干粮,冷了就裹着棉被。同事回忆,当时扎西央宗的手指冻得发紫,却盯着屏幕里的数据一刻不松懈,眼睛里全是血丝。

    最终,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NOAA/AVHRR积雪监测系统,第一次实现了对西藏积雪的定量分析,为政府救灾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这场“战役”让扎西央宗更加坚定:高原气象不能等、不能靠。

    2005年,当藏北湖泊因气候变暖急剧扩张,威胁周边草场和百姓时,她和团队把20年的卫星遥感资料和气象数据叠在一起,一点点分析出湖面扩张的范围和影响。

    “牧民的帐篷不能被淹,牛羊的草场不能被毁。”基于他们的分析,政府果断组织搬迁,让百余户牧民避开了险情。

    2018年,雅鲁藏布江河谷特大山体滑坡发生时,扎西央宗和团队连续几天守在监测屏幕前,通过遥感数据预判次生灾害风险。当千余名群众安全转移后,她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我们的价值,就体现在守护生命的每一分钟里。”

    把论文写在雪山上,让成果长在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草场退化,一直是扎西央宗心中的牵挂。年轻的团队成员常说,老师领着他们在严寒的冰原上记录数据,却笑着说“这是离天空最近的实验室”。

    2015年,扎西央宗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MODIS/FY-3VIRR遥感数据的藏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方法研究”突破技术瓶颈。在研究期间,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协调生态环境、农牧等多部门共享数据。

    为获取准确的土壤水分数据,扎西央宗带着团队成员在野外,用观测仪器采集数据,脸被紫外线晒得脱皮,但为了数据,一切都值得。

    最终,优化后的遥感旱情监测系统实现了旱情自动化监测,成了农牧民春耕秋收的“指南针”。

    2019年,扎西央宗被调到自治区气候中心工作。这是自治区气象局党组基于她在生态气象领域的积累,为推动气候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作出的安排。

    自此,扎西央宗深度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西藏首批科考任务,赴珠峰地区展开大气环境、冰冻圈要素等工作,完成珠峰冰川的实地监测、数据收集等任务。

    2021年,扎西央宗带领团队开展“基于融雪过程的西藏雪灾时空动态定量预警技术”科研工作,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开发了具有业务化运行能力的“积雪预测和预报模型软件系统”,在冬春交替时节,发布多期遥感监测服务产品,为自治区冬季大范围降雪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升了雪深预报服务能力。

    工作室里的“引路人”,常燃不熄的“酥油灯”

    2023年12月,扎西央宗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扎西央宗把专项补助资金全部投进项目。“要让年轻人挑大梁。”她下定决心。

    工作室“90后”专业技术人员白玛央宗,刚参加工作时,就已领教到老师严的一面,“因为工作经验比较欠缺,老师每次都能精准地指出我们的不足。后来才知道,这个‘严’是严谨的‘严’。”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扎西央宗对待每一张图、每一份材料,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面对年轻人,她既严厉,也包容,为西藏气象高质量发展辛勤培养年轻人。

    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已孵化出包括“基于气象卫星的植被遥感产品序列化处理”等在内的6个项目。其中,“藏北草地物候期遥感监测业务”已投入业务化试运行。

    “我的任务是让你们站得更高。”扎西央宗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像高原天空中的星星。

    在女儿雍青措姆的记忆里,母亲的身影总带着风雪,“小时候,我有时半夜醒来,妈妈还在灯下分析数据。”

    如今,雍青措姆也成为一名西藏生态方面的科研人员,沿着母亲的科研道路前行。

    结婚30多年来,丈夫晋美旺措一直在她身后默默支持,为其在气象事业中取得的成绩而自豪。

    2024年,在西藏气象部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扎西央宗动情地说:“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国家需要、西藏需要,就认真学、踏踏实实地学。如果重选一次,我依然会全身心地奉献给西藏气象事业。”

    扎西央宗的大学老师兰成海说:“这丫头,是把气象知识炼成了酥油灯。”

    从手动接收卫星云图到全面自动化,从人工绘图到AI模型,扎西央宗见证了西藏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扎西央宗用37年的坚守证明:在世界屋脊,有一种奉献,叫“缺氧不缺精神”;有一种守护,叫“气象为民”。

    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一代代高原气象人的精气神,更是新时代西藏发展的生动注脚,是高原给奋斗者最朴素的勋章。而那盏由她点亮的“酥油灯”,正由更多年轻气象人接过,在高原上长明。(作者:文佳圣,张歆平、陈彦旭对本文有贡献)

    上一篇:舞蹈学院教授、新疆青年舞蹈艺术家古丽米娜·麦麦提:讲台也是舞台

    下一篇:药学院王昊团队 | 懂药的AI人+懂AI的药学人

    开云电子(中国)官网 BBIN电子官方网站 在线赌博平台 美高梅博彩 亚洲博彩平台 澳门博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