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鼓舞斗志、砥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年,学校党委对100名优秀共产党员、3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8个(其中,二级党组织3个,党支部2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这些我们身边的榜样们,在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后勤保障等各个岗位上立德树人、担当实干。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平凡做成了标杆,在年复一年的奉献里将责任书写成使命,以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优秀”的模样。这份坚守与执着,汇聚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奋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动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钟进文老师的“严师”故事。
“研究生要有研究范儿!”开学第一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钟进文教授揣着《民俗学概论》走进教室,台下,2023级硕士研究生江伟丹和同学们正襟危坐。很快,他们就见识到了钟老师的“反差萌”。当讲到民族民间传说时,这位严肃的教授眼中闪烁着光芒,旁征博引、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生们忍俊不禁。

钟进文,太阳城娱乐城二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指委委员。37年来,他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书写着一位学者和教育者的担当,成为众多学生心中的“启明星”。

2019年暑假,钟进文老师带队赴东北地区调研
在钟进文老师的字典里,“田野调查”绝不只是收集资料,更是育人的黄金课堂。他经常带着同学们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研。出发前,他细致讲解调查门道;在村寨里,他手把手示范如何与乡亲倾谈、如何提问、如何记录整理。

2023年暑假,钟进文老师(左一)与杨春老师带学生在四川调研
“他就像个行走的‘民间文学数据库’。”2023级博士研究生宝媛洁回忆道。在四川调研时,钟进文老师白天带着他们采集第一手资料,晚上就聚在一起召开进度总结会,“结合当地文化语境,深入浅出地剖析文学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当调研笔记出现疏漏,他又立刻切换回“严师模式”,要求重新整理。
课堂上的钟进文老师,以严谨和洞见引领着学生。2024级硕士研究生杨志涛记得《民族民间文学》第一节课那句:“我们要在民俗的语境中研究文学”,瞬间廓清了他在学习中多年的困惑。
在钟老师的五人小课堂上,双向互动是常态,学生需用案例阐释上周所学。杨志涛仍记得第一次作关于“传统的保护与延续”主题汇报时,就被钟老师犀利地指出了内容分配、问题聚焦的不足。“有批评才有进步”,在钟老师一丝不苟地要求下,学生们也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钟进文老师在师门微信群激励同学们
课堂外的钟进文老师,细心关注着每个学生。江伟丹回忆,一次因拿空白审批表去签字,被钟进文老师“严厉批评”做事要严谨规范,但严厉过后,他还不忘给我们一些零食。这份追求完美的严谨和严慈相济,让学生们虽“如履薄冰”,却成长迅速。钟老师熟知每位学生的研究方向,常在师门群分享前沿文章和见解;为学生的每一点学术进步由衷高兴并分享,营造了“互学共进”的良好风气。


2021年,教育部开展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钟进文老师主动请缨承担起“民间文学”二级学科的论证工作。为了让民间文学重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他积极奔走,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共同探讨。
他说:“民间文学是最具人民性的文学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传统中最基本,也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民间文学跨越民族和国家,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表达人类共同的愿望,又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良载体。”
经过多方努力,民间文学二级学科终于获批成功。这份对学科的深情源于他自己的学术起点——他曾撰文回忆与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先生结下的民俗学情缘。而如今,在民大,他的《民族民间文学》课程,也成了许多学生进入民族文学研究殿堂的“不解之缘”。
2019年,钟进文老师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面对管理、教学、学科融合等多重挑战,他积极推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质量推进中华文化教育与实践”工作方案。为转变师生观念,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交叉融通发展,他建立常态化研讨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学术研讨,鼓励大家分享不同民族语言文学的特色和优势,共同探寻学科融通的切入点。

钟进文老师在会议上发言
几年间,学院相继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强基计划”,多个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他和他的教学团队申报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钟进文老师为学院新生开展入学教育
这份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也深深渗透进他的课堂。在《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研究》课上,钟进文老师要求学生第一轮立足家乡搜集民族文学资料,第二轮则跨地域、跨民族进行交叉研究。面对学生的不解,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所学的专业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无论未来研究方向如何细化,现在都应当立足家乡,放眼全国——既要熟悉本土的民族文学资源,也要对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学有所了解。各民族文学就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相连,只有跳出地域局限,才能真正领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

2025年,钟进文老师40年学术研究经历与体会讲座
如今,即使已经卸下院长职务,钟进文老师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初心,40年如一日,坚如磐石。他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通过讲座、论文,孜孜不倦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引经据典,用鲜活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各民族文学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揭示其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他也将继续在教学岗位上,以其对学问的赤诚、对学生的严格与关爱,引领新一代学人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道路上奋进,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答卷。